一级毛片网站入口,国产一级电影院视频,黄片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国产91在线 亚洲

標準不落地,企業難自律 農產品冷鏈光監控就夠了嗎?

2461人已閱
2018/4/12

  我們都有去超市購物的經歷,對生鮮類商品一般我們會通過外觀、氣味來判斷他們的新鮮度和品質;另一些加工食品、乳制品等,我們則通過他們的生產日期、保質期來決定是否購買。

  但你是否想過,有一天我們可以通過掃描商品條碼,了解它從原產地到貨架的過程中,到過哪些地方,又儲存在這怎樣的環境中,以此來判斷其新鮮度呢?

  事實上,這些都離不開時下一個大熱的話題:農產品冷鏈流通。要確定這些信息就需要對流通環節做好實時監控與數據反饋,而應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設監控平臺或是目前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

  但是,單純搭建起平臺、傳輸信息數據,就足以保障消費者買的放心、吃的放心了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行業標準700項 市場依舊很混亂

  2016年12月,商務部·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項目組正式成立,這一項目的目的正是我們前文所述。但不同于以往先建平臺后找信息的流程,該項目在平臺搭建前期就做了大量的基礎準備工作。

標準不落地,企業難自律 農產品冷鏈光監控就夠了嗎?

  商務部·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項目組首席專家、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江波 吳斯/攝

  “平臺搭建工作很簡單,找到軟件公司就可以了。但如果沒有標準和可靠的數據,平臺就是沒有用處的空殼。”項目組首席專家、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江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

  這里我們不難發現,實現對冷鏈流通過程的監控并不是難點,難點依舊在于在完善的標準之下采集準確數據(即:真實性和實時性)。

  目前,我國綜合冷鏈流通率僅為30%~40%,而農產品的冷鏈流通環境則更難把控,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損耗,也給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

  其實,農產品的冷鏈流通并不是沒有標準,粗略統計下和農產品流通相關的行業標準、協會標準差不多有700項之多,但這之中并沒有一個真正的國家級標準。

  “農產品流通不同于食品安全,無法以強制性標準進行要求,只能頒布建設性標準。”江波如是說。

  但是,一方面是標準過多缺乏權威性、一方面則是不強制要求,這就導致標準在落地時,企業要么不遵循,要么不知道該遵循哪一版。

  從主體突破 建立標準體系

  ①確定貨主為主體。對此,江波表示,農產品流通市場有三大主體:貨主、庫主、車主,但目前的標準大多只針對庫主與車主,“我們不能忘了,貨主才是需求方,只有貨主主動提出高標準的要求,才能倒逼庫主和車主提高自身裝備和技術升級。”江波如是說。

  “農產品采用冷鏈流通的目的在于保證產品品質,所以我們不能列所謂的‘黑名單’,我們要列‘紅名單’。告訴貨主行業中哪些企業做得好,樹立起行業標桿。”

  因此上,要提升農產品冷鏈流通的整體水平,樹立起以貨主為主體的觀念不失為一種有效的促進辦法。

  ②完善統一的標準。確認了主體,還是要有統一的標準。江波告訴記者,在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搭建前,項目組就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即:商務部“商辦建函【2017】304號文件”),具體到不同運輸車輛、不同冷庫,單位面積內安置傳感器數量、在哪些位置安置傳感器等等,這些細化標準都羅列在其中。

  為此,項目組啟動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培育符合標準的示范性企業,以示范省、示范企業為突破口,構建起我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環境大數據”體系。未來,這些標準更有望升級為國家級標準,改變目前標準混亂的局面。

標準不落地,企業難自律 農產品冷鏈光監控就夠了嗎?

  農產品冷鏈流通的發展將從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吳斯/攝

  保障數據屬性 培養消費新習慣

  ①直采環境大數據。所謂“環境大數據”,就是農產品在冷鏈流通過程中溫度、濕度、開關門、軌跡等等信息。“現在物流企業都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統,一掃碼我們就能知道貨物的物流信息,但卻沒有反應運輸過程環境的數據信息。消費者目前也只能查看產品效期這一條信息,還無法保證這個信息的真實性。但是通過數據直采,我們就可以在掃碼后看到商品流通過程中所有的溫度、位置等信息。”江波談到。

  而“直采”就是傳感器與發送裝置將冷庫、冷藏車內信息,在未通過任何存儲設備的存儲的情況下,直接實時傳送至國家平臺數據中心,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與及時性。


  ②真實信息這樣獲取。這里,江波還為記者講解了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的工作機制。

  首先,企業在發車前將其信息系統與平臺對接,并提出申請,注明其流通過程中需要使用哪個車隊、哪座冷庫,后臺便會將車隊與冷庫信息的數據開放給該企業。由此,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出庫、入庫、上車、下車各個節點的“環境數據”都會由后臺推送給企業,并加載到企業原有的業務管理體系里(如:TMS、WMS、ERP、SCM、SAAS等)。最終,消費者就可以通過掃碼獲取這些權威且真實的冷鏈流通信息。

  “我們去超市,同樣一個品種的蘋果,一個單價11元、一個單價15元,銷售員告訴你它們都是冷鏈運輸的。但消費者無法考證,沒有可視的數據依據,我們當然會去買11元的。假如11元的是用普通貨車運輸的,15元的則是全程冷鏈,長此以往,后者在競爭中明顯不具備優勢,貨主就很有可能會降低自己的標準。這樣一來,市場就陷入了惡性循環。”江波在采訪中這樣為記者舉例。

  而利于市場發展的良性競爭一定是讓消費者形成習慣,關注冷鏈流通信息,從而使貨主為了提高競爭力,嚴格把控自身流通環節,進一步促進庫主與車主技術與裝備水平的提升,加速市場良性資源的整合。江波將之總結為提高冷鏈流通的實用性和商業價值。

  另一方面,江波表示,隨著技術進步當行業到達提升階段,為了更好地提升冷庫效率,降低空倉率和空鏈率,或會通過形成云倉、云鏈體系以提升行業整體管理水平。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屆時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進一步提高,對農產品品質的關注也將提高,這就更需要農產品的冷鏈流通盡快規范。而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的建設無疑將進一步促進行業發展步入正軌,促進百姓消費升級。未來,當我們再走進超市,關注流通信息會成為我們的習慣,真正實現買的放心、用的放心。